• 诗咏报国志 颂歌追梦行
    第三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朗诵组决赛暨颁奖典礼举行

    诗咏报国志 颂歌追梦行第三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朗诵组决赛暨颁奖典礼举行 “报国之志,书卷传四方;追梦之行,车轨同八表。”4月27日,第三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朗诵组决赛暨颁奖典礼在樱顶老图书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诗歌爱好者齐聚珞珈山,共飨文化盛宴。 共青团湖北省委副书记王云清,校党委副书记赵雪梅,共青团湖北学校部部长柯建锋,武汉大学校董、天壕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作涛,全国大学生文学社团联盟秘书处副秘书长崔沁峰等出席。 诗人、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汪剑钊,武汉大学校董、诗人、书法家、湖北博昊济学基金会理事长余仲廉,诗人、编剧陈勇,诗人、《湖北日报》文化新闻中心副主任黄斌,诗人、《珞珈诗派》主编吴晓,青年诗人王家铭等创作组评委出席活动。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著名影视编剧、演播家、朗诵家刘纪宏担任朗诵组评审组组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北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老师柳棣,湖北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江涛,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荣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许光,湖北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文玉洁担任朗诵组评委。 赵雪梅致辞指出,三十多年来,无数青年学子在“樱花诗赛”上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希望同学们在创作中展自我思考,在作品中现自我情怀,在诗句中发时代之声,以诗句绘理想高地,以文字展新时代青年学子的风范。 王云清希望青年朋友们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远大理想,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契合时代最强音,当好以文化人的引领者,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倡导者、践行者和推动者。 比赛分为三轮,第一轮为现代诗朗诵。十二组选手围绕主题“报国志 追梦行”依次进行展示。有的唱响青春逐梦旅程,有的讴歌祖国壮丽河山,有的回望历史展示思考,更有结合现实致敬生命。时而舒缓,时而急切;时而悲痛,时而欣喜;轻重缓急间,一首首诗篇灵动了起来,诗仿佛有了生命,尽显情感与韵律结合之美。 第二轮为古体诗朗诵,选手们选择的诗歌都是名篇佳作,有高洁人格之讴歌,也有怀古伤今之感慨,亦有美好前景之展望。综合前两轮成绩,共有四组选手进入第三轮,对创作组特等奖作品《大雪记》进行分段演绎。 刘纪宏对朗诵组的选手进行点评。他高度肯定了选手的表现,指出朗诵诗歌是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希望同学们深入理解、认真体验、真情再现,方能使作品富有生命力。 今年是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届诗赛围绕“报国志·追梦行”主题展开。自启动以来,创作组共收到261所高校的3800余份作品,朗诵组吸引了190所高校的1061名选手报名。最终,武汉大学康承佳获得创作组特等奖,重庆大学宋大为获得朗诵组一等奖。 据悉,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已举办36届,吸引众多诗歌爱好者参与,已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知名品牌。大赛由共青团湖北省委员会和湖北省学生联合会主办,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和全国大学生社团联盟承办。(摄影:申晓清)

  • 立夏

    立夏 天空那无垠的光焰 自云层抖落 一直抖落在这个节令 没有谁在意这个日子 除了农人和我 我正在爆籽的麦浪和油菜间 在晴空中注视你 追随你 我热爱这个季节 因为 我一生在颠簸的路上 热爱庄稼和温暖 大地寒意凛冽 你的秋天传来玉石叮琮的声音 如我心中的响泉 而我多么陶醉 太阳喷吐着初夏的汁液 南风曳着绿 向上爬动的藤蔓 慢慢熟睡在五月油亮的慵懒中 风在唇上 风在 你的唇上低吟 夜晚变得湿润 南方的初夏,我的爱 到处是闪光的青草 到处是奔腾的虫鸣 空气在颤抖中互相触抚 河流与沙滩在亲昵摩擦 田野的夜潮 在鹭羽中惊起 你的爱 像一只萤 在梦中的旷野神秘闪动 这一切为了什么 这一切又是什么 哦 这个立夏 我千里奔袭 只为 一次深切的纪念 (“珞珈诗派”)

  • 夏天的门楣

    夏天的门楣 我按照顺时针在四季里游牧 被强大的时序驱赶着 有些不安,试图从躁动中剥离出来 水族箱里的鱼摆尾浮起 吐出的气泡比判词更有说服力 夏天一触即发的门楣上 隐隐已有沸腾的声音,由远及近 一万匹快马恍如雨点踏过 新嫩的绿叶,暗自把冷汗攥在手心 我感觉粘糊糊的皮肤在抵抗着 那些不停奔跑的汗液里 落魄的盐分,像打开城门的叛臣 一瓶被冰镇过的啤酒,更易于 以泡沫宣旨,平息一个个不安之夜 (“珞珈诗派”)

  • 那一段温柔的旧时光

    那一段温柔的旧时光 春夜微雨,白日喧嚣已远,撑一把伞缓缓行于樱花大道上,路灯泛黄,丝丝细雨在灯光下绵绵而下,生出氤氲之气。微雨昏黄下,一朵朵山樱重瓣或白或粉,素雅仙姿,不受红尘俗世干扰。 Ⅰ 建设路的法国梧桐长得很粗壮。每天早上坐61路,下车必经这条并不宽阔的梧桐道进入成电。离开这条梧桐道,转瞬已逾十年。 工作的时候成电还没扩建新校区,我常常嫌弃它不用15分钟就可穿堂而过的校园,和武大比起来,实在太小了。只有校门外的法国梧桐,多少勾起千里之外的思念。 武大从凌波池到樱花大道,或经梅园小操场到行政大楼,也是梧桐道。梧桐很高很大,春绿秋黄。记忆中最美的那幅画,是男孩儿推着自行车和女孩儿施施然缓缓走过,梧桐叶落,此时难为情。去教五,多是走梅园小操场的梧桐道。和女伴三五成群,从樱花大道转情人坡侧路,进入梧桐道,再沿着银杏树小路去到教室。移步易景,目之所及,梧桐参天别有风骨。从湖滨去教五最是远了,可这条路最适合邂逅,尤其是凌波池畔,四通八达交汇处,还有一棵歪脖子树,经年常在。可“邂逅”这样风花雪月的事,不是想就可以有的,来来往往的人潮里,就是没有“那一个”。等到秋风也老,再无偶遇,只剩必然。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秋天入校,夏天离去。是不愿听这离愁别绪?想起自己那时是如此匆匆离开,也许也是同样心境吧。其实,读书那会儿粗糙得很,倒是如今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梧桐夜雨是美的。武大的路灯一向都是昏黄的,灯光透过密密的树叶渗出丝丝线条,若遇微雨,青绿与昏黄交错,靡靡如烟,梅园小操场白墙倒映树影,倒有些《桃花扇》里“月落烟浓路不真,小楼红处是东邻”之感了。 说到底,读书的时候,当时只道是寻常。十年一觉故园梦,及至重逢,纵然良辰美景,也已欲说还休……    Ⅱ 面前放着三道菜,香煎糍粑鱼、泡菜苕粉肉丝、清炒白菜苔,还有一罐莲藕排骨汤。 糍粑鱼和泡菜苕粉肉丝是大学四年永远吃不腻的菜。离开学校后,这是第一次齐刷刷端上桌享用。糍粑鱼太甜,苕粉肉丝加了豆瓣酱与辣椒,白菜苔老了,只有莲藕还是那段莲藕。陡然觉得,十年过去了,再不是当年的味道。有些落寞。 读书的时候,泡菜苕粉肉丝3元就能吃。常常和好友跑去湖滨后面的旮旯小店去点一份作为午餐,有时实在贪吃那恰到好处的酸,会跟老板娘说“麻烦给个4元的”,多一元,感觉多出好多分量来,有种沾了多少便宜的窃喜。其实,哪有老板娘吃亏的呢? 湖滨二楼的小炒,糍粑鱼是不错的。大三开始成了常客,一盘糍粑鱼吃得恨不得把葱姜蒜都刮干净,心里偶尔还计较好友多吃了一两块,就像从自个儿嘴里夺去好大一块肥肉似的,生生的肉疼。 吃小炒最开心的,是和阿俊一起。我只管吃,他只管说,滔滔不绝,没事儿就装成熟跟我胡侃些人生大道。前些日子翻捡出来和阿俊、丽娜在梅园操场的三人照,煦暖的阳光照在笑脸上,时光如箭! 毕业后,再没吃到过这两道菜,仿佛再无瓜葛般的和我说了“再见”。它们在我口齿留香,继而升华到脑海,变成某种对武汉的思念,就仿佛校门外“绿洲酒家”的桂花米酒和生煎包。读书的时候,那里是我们的校外食堂,过早的佳处。其实,绿洲的桂花米酒汤圆常常是过于粘稠的,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稠得让人快乐的“腻味”。 纵然很甜很腻,却难以割舍。    Ⅲ 大师兄说,武大早樱开了。风有信,这才二月底,竟要春意枝头闹了么? 和武大结缘是因为樱花。填报志愿时,宁宁哥说:“去武大吧,我同学是武汉的,说那里冬天有梅花,春天有樱花,美得很……”就这样,我从温润的成都来到燥热的武汉,开始了全新的人生。 樱花对所有武大学子来说,都是其校园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每到三月中下旬,大家就开始呼朋唤友“来看樱花吧!”这也是全武汉人的节日,到处可见“去武大看樱花”的海报广告。这两年高铁开通后,影响更广,大学校园俨然成为旅游胜景。 “柳色青堪把,樱花雪未干。”樱花盛开的日子,整个樱花大道如云赛雪,再配上中西合璧、民国风十足的樱园建筑,恍如穿越。但我更爱夜雨下的樱花大道。 春夜微雨,白日喧嚣已远,撑一把伞缓缓行于樱花大道上,路灯泛黄,丝丝细雨在灯光下绵绵而下,生出氤氲之气。微雨昏黄下,一朵朵山樱重瓣或白或粉,素雅仙姿,不受红尘俗世干扰。如果说白天的樱花是游人的背景,还有些任人粉饰、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感觉,那么到了夜晚一片宁静时,它们才又回到自己的世界里,素静向灯下,享受温馨慵懒的时光。 樱花花期很短,及至小半月,一夜小楼听春雨,再见,已是一片碧绿灏气深,唯有香如故了。 读书的时候,学校有很多校园歌手创作了不少和樱花有关的民谣。最有名的是彭挺的《樱花树下的家》——“半个月亮珞珈那面爬上来,又是一年三月樱花开,这一别将是三年还是五载,明年花开你已不再来……” 很怀念夜雨下樱花相伴踽踽独行。(作者系1999级校友)

  • 激情

    激情 激情,人不能缺少激情,也不必羞于表达。多一份激情,世界就会多一份看得见的精神。 (“说说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