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社团当学霸

期次:第99期    作者:肖珊,黄佳慧   查看:21

   

    想象得到袁隆平、易中天、九把刀等大咖明星坐在你面前,和你面对面交流吗?想象得到自己站在国际辩论赛的舞台上,挥斥方遒拿到冠军吗?想象得到在大学出一张自己的音乐专辑吗?
    在武汉大学的学生社团里,这一切都可能实现。
    在这里,当你“玩”时,便是在“学”。

你可以这样“玩”

    说起“玩在武大”,学生们会莞尔一笑。这句话不仅仅意味着“无早操,不点名”,更是指有充足的选择加入自己超有feel的社团,跟志同道合者玩个痛快,玩出名堂。
    首先,“玩”的地方多。根据学生社团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13年10月,武大共有各级学生社团300余个,粗略估计全校有超过1万本科生参加了社团,也就是说,大约每3个人里,就有1人加入了社团。
    其次,“玩”的花样多。爱好国学的同学汇聚珞源国学社,着汉服行释菜礼谢师恩;绿舟环保协会的观鸟达人们,手绘“珞珈山观鸟图”;如果你课余时间沉溺于二次元世界,那么动漫协会绝对是你的菜。
    “但凡你心念一动能想到的,都有对应的社团。”九月社团招新“百团大战”中,一位老练学长谆谆教诲大一小菜鸟,并不忘认真补充,“如果找不到中意的社团,那就创建一个好了。”
    最重要的是,“玩”的格调高。每年三月樱花盛开,武大就会迎来一场“文化狂欢”。白天,一年一度的樱花诗赛如火如荼;入夜,樱花树下总会响起校园歌手的吉他弹唱声;如果你在此时踏进樱顶的大学生俱乐部,则多半能欣赏到一场发人深省的戏剧表演。浓郁的人文气氛和明媚的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光是想一想就醉了。
    不过,不是仅凭“感兴趣”就可加入自己喜欢的社团。校辩论队声名远播,虽然规模小,但成员个个是精英。想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首先要成为院级辩论队成员,并在校辩论赛中取得突出成绩,才能获得申请资格,然后还得经过几轮面试的车轮战,可想而知门槛有多高。
    周恩来与觉悟社,威廉?拉塞尔与骷髅会,莫扎特与共济会,吴敬琏与音乐社团……名校都有丰富的社团,优秀的年轻人总和社团联系在一起。很难说,是社团成就了后来的他们,还是他们光大了社团的威名。不容置疑的是,社团为他们追求梦想插上了一双翅膀。在珞珈,又何尝不是如此。
  
成才岂止在课堂

    作为一名“85后”年轻人,陈铭身上有许多亮眼“标签”——国际大专辩论赛全程最佳辩手、电视节目主持人、高校教师……
    今年陈铭博士毕业顺利留校任教,成为一名“青椒”。虽然身份变了,但“辩手”始终是他不变的印记。从学院辩论队到校辩论队再到国家大专辩论赛的舞台,陈铭说,“大学期间,辩论像一位不曾离去的良师,教会了我人生的道理,每一次辩论都是一次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建。”
    校辩论队里流传着一个传奇:2010年10月国际大专辩论赛选拔赛,一个辩题是“新闻价值和人伦价值的比较”,来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辩手郭彪准备时看了数不清的新闻学专业论文、著作,写了很多读书笔记,赛后直接跨专业考上了新闻学研究生。
    郭彪的传奇经历说明,课堂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径。武大学生中有一个现象:即使是一间“学霸”云集的宿舍,室友们的“硬件”也不雷同;若要找共同点,“社团领袖”是一个关键词。
    武大素以选修课丰富闻名,但成才岂止在课堂。社团不仅仅是学生放松身心的地方,也是一个发掘特殊才能的渠道,更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许多从社团走出的学子,成为耀眼的明星。
    记忆协会的袁文魁是湖北首位世界记忆大师,亚洲第一位世界记忆总冠军王峰的教练,培养了多位世界顶尖的“世界记忆大师”,被媒体誉为“中国记忆三剑客”之一。目前,他创办的武汉友思教育颇具规模。
    数学建模协会堪称高手摇篮,国际国内大赛均有傲人成绩;口译队为国家外交部、商务部、新华社、世界500强企业等输送了大量高级外语人才……学生社团的实力不容小觑。
    “要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会自主学习。”开学初采访名师时,他们不约而同劝诫新生,将视线从书本和课堂中部分抽离,投入到接地气的社团中,从兴趣出发,以图书馆和课堂为半径,一张一弛快乐地学习成才。
    可以说,正是数不清的学生社团和创意百出的社团活动,让学生且玩且学,不知不觉中“打怪升级”,成为大学赢家。
  
泡社团是一种流行

    当然,那些闪耀在聚光灯下的达人毕竟是“分子”,作为大基数“分母”的组成元素,学生痴迷社团的理由也很诱人。
    社团,是课堂的补充,是理论知识的演练场。全国高校百佳社团中唯一的专业性学术社团——经济与管理学院康腾实践中心,成立于1992年,品牌活动康腾全国高校学生案例分析大赛作为我校精品项目,是全国高校学子指点市场风云、评判成败得失的专业舞台。
    “在康腾激情燃烧铁马金戈的经历,给我在企业做管理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康腾,是全国少有的像企业一样的社团。”南富士(中国)职前培训事业部总监徐新玉如是评价自己的康腾岁月。
    社团,是图书馆和自习室的延伸。许多社团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在没课的下午或晚上,社员喜欢带上书包和电脑,在工作台上伏案至宿舍关门。
    “有时看专业书,有时忙团里的事,有时什么都不做就是发发呆。”文华剧社的新鲜人庄晓雯很迷恋泡社团的感觉。
    社团,把一群心性和追求相近的友邻聚合在一起,是可以满足诸多内在需求的小型“社区”。
    基础医学院大二男生梁峻滔,是《武汉大学报》和学校新闻网学生记者团的成员。梁峻滔的作品很有文艺范,加上一手鬼斧神工的PS绝技,使他成为文字记者最抢手的搭档。他在这里一泡两年,不仅文字感觉和摄影技术大大提高,留下了不少好作品,还与来自文理学部的美女记者在跑新闻中日久生情,成为单身男生羡慕的对象。
    “社团可是学习的好地方,还能教你怎么谈恋爱。”梁峻滔颇有心得,女朋友则在一旁开心地补充:“医学部的社团很有趣,文科生能从中学到不少冷知识,感觉很赞。”
    像梁峻滔他们这样的校园情侣并非少数,这是社团生活的幸福副产品之一。武大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社团亦带有鲜明的跨学科气质——不同专业、不同学部的学子们聚到“一个碗里”互相熏陶,使文科生平添几分科学素养,理工科生沾上几缕人文气息。
  
    作为新时期的“学霸”,玩在武大,玩转社团,是一项必须get的技能。“学霸”的练功房,不仅在课堂和图书馆,更在社团。

   (“本周看点”专栏)